欢迎光临球速体育官方网站
133 1693 4093

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中部地區家具產業園發展概況及市場分析
發布時間:2012-10-15 15:29:00   來源:互聯網  |   分享到:
一、中部家具產業發展概況研究
  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產業由綜合成本相對較高的地區向勞動力資源豐富、綜合成本相對較低的地區轉移,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世界金融危機,中國經濟進入全面的調整期。隨著產業結構及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沿海地區的生產基地開始向中西部轉移,家具產業也不例外。
  中國家具工業區域產業布局正繼續深化,擁有勞動力資源、技術人才、土地、能源等優勢的中部地區正成為中國家具工業戰略轉移的承接地,一個又一個家具產業基地正如雨后春筍在中部地區涌現。
 
  中部家具產業發展背景
  到2011年,中國家具行業總產值已達到9000億元之多,并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超過汽車產業。中國家具產業制造業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四川省、東北五大板塊,形成了蘇州蠡口、廣東順德樂從、四川成都、河北香河四大分銷基地。全國的五大制造板塊和四大分銷基地,獨缺中部。
  對于中部地區而言,應大力承接優化升級后的產業轉移。
 
  區位特征
  從地理位置上看,中部地區地處中國內陸腹地,天然地起著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作用,整體區位優勢明顯,成為東部產業向內陸地區轉移的橋梁和紐帶。
 
  中部規劃
  產業園建設是中部地區家具行業擺脫困境,有所跨越的重要硬件,上萬畝的規模、過萬元的投資是對投資項目達到高要求的保障。屆時,將有大量的家具和原材料生產企業向中部轉移。在未來我們將會看到家具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中部家具聚合市場現狀
  中部在建的家具產業園項目,在規劃上都圍繞家具的研發、制造、物流和其他相關配套等功能進行產業鏈集群式規劃。在穩步推進建設的同時,招商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較早開工的漢口北金馬凱旋家具CBD在8月份,成功舉辦了第二屆四川家具節,影響極大。潛江華中家具產業建立了該項目的網站,及時發布該園區項目招商的有關情況。漢川金鼓城家具產業園積極尋求政府的政策支持,加快工作的進展。紅安融園家居產業園更是在奠基儀式便到了媒體的大力宣傳,為開工已有名企進駐。
  有了大型的產業園并不能代表必然的崛起,但產業園建設確是中部地區家具行業擺脫困境,有所跨越的重要硬件,特別是這種集家具的研發、制造、物流和其他相關配套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的產業園。上萬畝的規模、過萬元的投資是對投資項目達到高要求的保障。在未來三年,這些產業園將全面走向市場。
 
  中部家具聚合市場概況
  近幾年,是中部家具從起步到快速發展的黃金期:家具生產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家具生產技術大幅提升;承接從東部到中西部轉移的家具產業園也應運而生。而家具產業集群、特色區域的形成和家具銷售市場的高速發展則成為中國家具行業目前最顯著的發展成果和現狀。
  中部地區形成了一些規模總量較大的家具產業集群,但是仍然存在企業影響力不夠大,品牌知名度不夠高,研發設計能力不強,產品的附加值不夠高等問題,這些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家具產業聚合市場的轉型升級和進一步發展。
 
  中部家具聚合市場分析
  中部地區家具聚合市場由空白慢慢走向發展,主要得益于:一、以政策為導向,引導家具企業做大做強品牌;二、以市場為目標,努力提升家具研發水平;三、以人才為核心,加快家具人才的培育;四、以營銷為手段,改變家具企業坐等客商的傳統營銷模式。同時,中部地區的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人才集中、以及對東部沿海地區的家具產業進行整合、優化和升級,形成產業集群帶動城市經濟發展。
 
  中部崛起大勢所趨
  國家明確的中部崛起戰略,中部成為整個國家經濟戰略的中心,國際國內各大產業、各類資本都瞄準了中部地區。中部六省占有全國10.7%的土地、28.1%的全國人口,創造全國19.5%的GDP,是我國的人口大區、經濟腹地和重要市場,中部是目前最具消費能力的大市場。
 
  中部樞紐將成型
  在“十二五”規劃建議里,中央政府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置于空前的戰略高度,決策層已經就此取得共識,能否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是中國市場順利建成“世界市場”的前提,也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關鍵。在東部沿海經濟脈絡逐步走向成熟,西部形成以成都、重慶、西安為中心的“鐵三角”時代,中央不會放任中部經濟繼續不慍不火下去,這是“中部崛起”真正落地的時代背景。
  另一個大的宏觀背景是,隨著中國高鐵網的鋪設,中部的價值正被重新評估。根據《中國鐵路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將建成省會城市及大中城市間的快速客運通道。利用高鐵客運帶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正在改變中部的經濟狀態,而在高鐵網“四橫四縱”系統的規劃中,武漢、合肥、鄭州等中部城市正成為重要連接點,中部的戰略價值和意義正跟隨高鐵的建設步伐和國家的戰略調整逐步凸顯。
  在推進擴大內需市場的策略上,中央政府必須在中部經濟的整改和提升上下大力度。作為中部的中心城市之一,武漢歷史以來就被賦予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職能。但目前看來,中部還遠遠沒有發揮其“承東啟西”和“交通樞紐”的職能和潛力。要改變這種經濟結構格局,“中部崛起”規劃事實上已經到了不得不推進的地步,而中部樞紐也極有可能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推動下成熟起來,真正能在物流上、供給上輻射中部地區。
 
  內需布局
  在這幾個以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著稱的省份中,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一直進行得比較緩慢。在這樣的宏觀調控形勢下,中部各省份也正重新開始定位自己,期望在這波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浪潮中獲得發展機遇,這其中又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路徑最為各地所接受。
  而家具業產業地圖的改變進程,與中部崛起一拍即合。
  在地域上,希望將產品覆蓋到全國的區域性企業必須要克服管理、物流、營銷等半徑上的物理空間局限,需要在全國各個主要經濟區域的中心城市設立區域基地或物流服務中心。我們已經看到,一批制造出身的企業經過20年左右的沉淀,正在成為家具業模式和品牌的代表性力量,成為影響中國家具業未來重組的中堅力量。這批企業積極向市場前沿推進,全國布局制造基地,力求盡可能貼近消費者,提高市場響應速度,打造新的商業模式。
  產業巨變和重組的新浪潮已經驚濤拍岸,中國家具業無法回避這一戰略布局過程。此時此勢,在大政經和市場因素的牽引下,中部一些地方政府正自覺承擔產業巨變下的平臺建設,他們與實力雄厚的開發商攜手共同迎接產業轉移的浪潮。一個具有規模的產業項目,通常有幾千畝乃至上萬畝,對開發企業的要求非常之高。重要的是,這樣的項目不是簡單的賣樓賣地而已,需要開發企業整合行業資源,其后期運行以及管理的能力,關系著項目成功與否,也是投資者和廠商是否能夠盈利的關鍵所在。
 
  中部六省成長源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策導向以及市場爆發兩股力量的推動下,中部的確正在加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在行政規劃上,中部地區主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個省份,所占土地面積大約為中國的十分之一,人口基數卻占全國總人口的28.1%,其中農村和農業人口所占比重較大,人均GDP一直偏低。但隨著最近幾年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和發展,有數據顯示,2009年中部地區的人均GDP已經達到2萬元,與2005年相比翻了一倍,而2005年至2009年期間,六省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也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長。這些數字也意味著,其貌不揚的中部從來就不缺乏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
  家具業中的“川軍”崛起也正是把握住了中國中西部的發展趨勢,而它們當年“出川”的首選市場就是中部地區,這片大量農村正在進行城鎮化的土地上至今仍是它們最大的市場之一。
  如今,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特別是中部崛起已經明確提到國家戰略高度,對中部地區經濟地位的改善已經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東西部經濟融合和南北對接必定要經歷的階段,有人甚至將中部地區比作中國經濟的“腰”,認為只有“腰”直了,中國經濟才能真正站穩。
  在國家對中部地區“三個基地,一個樞紐”的定位中,中部正大興土木,逐步建設并形成環鄱陽湖城市群、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和太原城市圈等六大城市群。而正全面鋪開的高鐵網絡也使沿線的這些中部城市價值重新得到評估,以武漢來說,在中國高鐵藍圖網上,以武漢為中心,2013年從武漢到北京、上海、廣州、城都均在4個小時左右,也就是說,高鐵網絡將使中部真正成為國內東西南北各地區和各大經濟板塊的樞紐和聯系點。
  其實,在中央政府完全啟動“中部崛起”規劃之前,市場的風向標已然明了。因為中部地區農村數量和農村人口都偏多,于是成為了重點城鎮化的地區,而且中部是中國人口最為集中的地方,從結構上看,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改變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中國內需市場是否能夠真正成長為世界市場的重要因素。隨著“中部崛起”規劃的落實,沿海產業向內陸城市轉移以及國內外在中部投資的全面啟動,當地經濟正提速增長。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李樸民在9月份透露的數據是,今年中部六省上半年實現生產總值3.78萬億元,同比增長15%,比上年同期提高6.2個百分點,增速居東、中、西和東北四大經濟板塊之首。
  在中央政府政策導向以及市場增長兩股力量的推動下,中部的確正在加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對中國家具業來說,“川軍”已在中部深耕了將近十年,從渠道、服務到生產、供應,它們至今仍在擴張和布局,中部對廣東、江浙,乃至北京的家具企業來說也是深挖內需過程中不能放棄的市場。而在國家和市場轉移的大趨勢里,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境況中,現在或許是這些企業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市場、營銷、服務、生產、產品供應等的布局契機,而這一布局也將決定這些企業未來十年,甚至三十年在中國市場的成長軌跡。
 
 
  為中部家具業插翼
  無論是對中部地區市場的進一步培育和發展還是整個家具業的發展,這些工業園都將成為實現的平臺。
  相對于家電、食品、電子等發展較為迅速的行業而言,家具業整體上對內需市場無論是營銷而已還是生產和產品供應的布局都進行得比較緩慢。
就目前家具業形成的“四大”流派看,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四川企業已經各占中國家具版圖一隅,而中部這個輻射半徑最為廣闊的地區卻始終未能形成家具的生產流通的標志性集散地區。這在湖北省家具協會會長秦志江看來,是不太正常的。
  事實上,2000年前后,在川軍勢力尚未形成之前,湖北省家具行業曾經提出打造中國家具業第四極,但這一想法最終未能實現。在沿海企業進軍內需市場之時,大多將武漢作為第一站選擇,秦志江認為武漢地處重要交通樞紐位置,在家具企業未來的布局中肯定不可或缺,現在應該努力把中部作為家具集散地的空缺填補上去。
  湖北近幾年來家具流通市場的增長和成型已經讓省政府乃至地方政府逐漸轉變對家具行業的認識,政府也有意承擔沿海這一行業的產業轉移,這些都有利于家具業在省內大政經體系和政策導向的爭取。而且無論廣東家具還是四川家具,到達湖北乃至整個華中地區的物流成本較高,物流效率也偏低,這些企業要真正配合營銷和服務,打開內需市場,只有在戰略地帶建立生產基地才能滿足幅員遼闊的中國市場。“目前圍繞武漢城市圈的家具工業園項目就有三個,無論是對中部地區市場的進一步培育和發展還是整個家具業的發展,這些工業園都將成為實現的平臺。”秦志江說,因為湖北家具的市場還示完全開發,所以這幾大工業園并不會像外界理解的一樣造成重復建設,同時武漢700-1000家企業因城中村改造四處找安身之地,它們也需要有產業聚集地,“漢產家具企業沒有發展壯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分散,一直沒有扎堆長期發展之所。而且這幾個工業園都有各自的定位,像漢川金鼓城項目所規劃的就是以家具業造家居產業新城的概念操作,他們主要也是承擔沿海產業轉移,同時也兼顧本土家具企業,最后希望實現產業集群。”
  然而,除了市場,產業轉移中企業更為關注的是當地的生產要互情況,其中又以供應鏈配套及物流情況最為關鍵。對此,秦志江認為,雖然湖北家具企業規模都偏小,但這幾年整體上都以25%的速度增長,特別在最近幾年,無論是辦公家具還是民用家具,整個產業基礎已經建立企業,由此衍生出來的產品門類也較為齊全。“確實在供應鏈和配套上需要繼續完善,不過現在的供應問題都不大,而且幾大工業園的出現將為整個中部家具行業插翼,它們自身對供應鏈的配套是有規劃的,而且這些產業園都處于武漢城市圈之中,又會進一步融合和完善中部地區的供應鏈和配套。
  目前的湖北家具企業大多規模小,生產條件和制造水平較為落后,以其自身能力要獲得擴張所需的土地和融資更是艱難,產業轉移事實上也成了湖北本土家具企業的發展和整合契機。
 
  政府,強大的助推力
  政府在產業集群的發展中其實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表現之一就是要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促進產業集群的成長與升級。
 
  從100億到500億的距離
  有數據顯示,目前湖北省家具業整體規模大約為100億左右。而這個數字之外的是,市場的快速增長,武漢城市圈三大家具工業園項目接連啟動。據了解,省政府方面對這個行業的期望是,在幾大工業園全面啟動之后,到2015年湖北省家具業的整體規模能夠達到500億,再用三到五年的時間,發展到1000億。但這個數字對目前的漢產家具來說是不現實的,而是必須借助沿海產業轉移的整體帶動。
  從政府的角度考慮,雖然華中市場潛力巨大,湖北也天然具備區位優勢,但真正要改變這種大流通小生產,在政府扶持之外,從大局規上省政府更希望這幾大工業園形成互補格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華中地區家具業的發展。
 
  開啟中部市場的基石
  在面對同樣資源背景之時,真正決定家具產業集群能否在中部實現,能否真正成為開啟內需市場的基石和后盾的是項目開發方的資源統籌能力和運行能力。
  中部地區在中國家具業的地位一直以來的狀態都是大流通小生產。本土的家具企業規模仍然比較小而且分散,外地產品主要依靠遠距離的物流輸送進入市場,目前為止,尚未真正形成大型的家具生產基地。
  這也就意味著,對占領主體市場的大部分外來家具產品以及企業來說,它們對市場的反應程度并不靈敏。不過這種生存狀態也正在改變,中央政府對中部經濟和城鎮化的推進,紅星美凱龍、居家之家等渠道的下沉,促使市場需求進一步刺激整個產業在生產和產品供應上的調整。對企業來說,深度的戰略布局將決定著其是否能在下一個十年甚至三十年的競爭中勝出。
  對有遠見的企業來說,武漢是中部的重要交通樞紐,是關鍵戰略據點,必定要占據一定位置。而武漢城區自身的改建已經不可能預留太多的土地給家具業的工業生產,即使成行,城區生產的成本也將非常高。因此,不管是需要進行產業轉移的廣東企業,還是擴大生產的四川企業,乃至湖北本地的家具企業,都把目光擴散聚集到武漢的周邊城市。
  對湖北來說,現在也是產業集群獲取中部優勢資源最好的時機。首先,中央政府對中部進行了戰略部署,在“中部崛起”規劃批復后,《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也相繼出臺,這直接決定了湖北省等中部地區將優先給予這些產業轉移地區政策和資源支持。
  其實,因為武漢自身的城市建設規劃原因,武漢家具企業必須轉移已是既成事實,而湖北地區的家具業主要就分布在武漢和鄂西地區,武漢家具企業的轉移,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整個湖北地區的家具產業鏈將借助這一機會重新布局,這對建設中的產業集群來說,也是分享產業基礎資源的最佳時機。
 
  中部家具產業集中發展區域成型記
  投資方之所以花巨資在規劃和調研上投入,其中一點就是為了防止植入型產業與城市發展脫軌,造成二元化格局。
  一個產業集群的設計誕生,從調研、規劃一直到后期建成,目的就是為了充分利用當地的各種資源,正確定位戰略目標,預測發展軌跡,避免后期生產、配套、物流、商貿、居住等方面的脫軌。在當代社會,無論是沿海發達地區還是內陸城市,都不太可能放任一個較大的產業不顧大局的肆意擴張,從企業角度講,也傾向于聚集科學的規劃范圍內,獲取長期持續的發展。
 
電話咨詢
在線留言
在線地圖
返回首頁